——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部分贫困地区回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群众生活念兹在兹,牵挂于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断奋进。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刊把目光聚焦到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部分地区,看看当地干部群众是怎样牢记总书记嘱托,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
“盼着总书记再来我家做客”
马麦志(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村民)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到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困难群众马麦志家中看望。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它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深山沟里的一个偏远特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交通不便。我做梦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能来到我们村。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过一道道山梁,踏过满是黄土尘灰的小路,来到了我们布楞沟村。进到我家后,一边和我聊家常,一边察看厨房、羊圈,到门口集雨场看水窖、问吃水情况,还给我的儿子送了学习用具。
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实现了脱贫,正在朝小康生活大步迈进。在致富增收这一块,当地政府带领我们发展养殖业。此外,还有劳务、刺绣、光伏发电以及享受退耕还林惠民政策等收入。同时,县上还组织带薪培训、订单式刺绣培训,拓宽了我们致富的路子。以前,困扰我们老百姓的水、电、路、房等难题,如今已经全部解决。全村人都搬进红瓦白墙的新房;硬化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连到了临近乡镇,出行更方便了;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一开水龙头就能吃到水。
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如卫生室、文化室、计生服务室、便民超市、村民文化广场等,现在样样齐全。我的小儿子在新建的学校里上学。如今我们吃药打针、购买生活必需品、办理日常事务都不用出村。家里还安装了wifi,生活幸福指数不亚于城里人。
我盼望着总书记再来我家做客,看看我们这里的新变化,好好在我的家里喝口热茶。
自来水通到了马麦志家中。
“我们的老年生活笑着过”
玛吉格(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
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
春节就要到了,孩子们开始“忙年”。今年,儿媳妇其木格打算给我和老伴每人做一身新蒙古袍。说起蒙古袍,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家后,我就想亲手给总书记缝制一件蒙古袍。儿媳妇帮着我,从选面料、定样式到最终缝制完成,做了有半个多月,代表我们全家的一份心意。
2014年1月27日,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工作时,来到我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的家。他走进厨房,又去了卧室,从库房出来,又来到蒙古包。在蒙古包中,总书记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他一一询问了我家收入情况、孩子们上学的问题,还关切问道,我的牙,吃不吃得动肉。
这几年,家里新建了院墙、棚圈和储草棚,现在经营着20多匹马、40多头牛,还有600多只羊,畜牧业成了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我们每年还能享受草畜平衡奖励等惠牧政策。当时总书记问我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说,牧民们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电。如今,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市里当年就实施了牧区通电质量提升工程,为我们嘎查的39户牧民成功通上了电。道路方面,我们嘎查90%牧民家门口都通上了水泥路。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政府还有保险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保障。虽然我们住得远且分散,但层层保障就像道路网一样,通到了每一户牧民的家门口。
锡林浩特市区里建起了牧区老年人进城集中养老的园区,每年天一凉,我和老伴就到市里居住。我们住着一套50多平方米的楼房,花费不多,不用生火,家里暖洋洋的。社区有门诊,头疼脑热的小毛病都不用出园区。去市区的医院看病也很方便,医保报销比例不小,我们也不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了。这样的老年生活,我们很满足,笑着过。子女们在牧区的生产生活也让我放心,等今年春天接羔之后,我们家的羊群就要从600只变成1000只啦。
玛吉格老人端详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考察时的照片。 毕力格图摄
“地震废墟上建起了新家园”
李善云(云南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来到云南鲁甸县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
龙头山镇位于云南省鲁甸县西部,距县城26公里,辖10村2社区,总人口5.8万人。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6.5级地震将这里变成一片废墟。3年多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我们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灾区实现了生活条件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一座座安全美丽的新家园正在崛起,一项项产业正在蓄势待发。我们正快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上!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新春首次离京考察便来到鲁甸地震灾区。总书记走进甘家寨临时安置点,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当时的场景我历历在目:总书记摸了摸棉被,看暖和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是否都加厚了。在镇政府大门废墟前,他面色凝重地向在场干部询问地震伤亡、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情况。在骡马口社区面对围拢上来的群众,他深情地说:“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谆谆嘱托重如千钧。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已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全镇新建成8个集中安置点,15748户重建户和531户修缮加固户已全部完成,所有受灾群众按时间节点和要求搬入新居。新建成12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12个村委会、12所卫生院。架设20多公里的引水管道,实现了沿河、沙坝、光明3个行政村跨村调水工程,使祖祖辈辈水贵如油的山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摆脱了吃水难。除了让乡亲们住上房、吃上水,我们还带领大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现在,龙头山的花椒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全镇种植6.8万亩花椒,人均增收达4500元。去年花椒产值达3亿元,并形成了花椒交易中心。每年花椒上市季节,都会吸引来自重庆、四川近300多商户。我们还在花椒林下养殖土鸡,创建“椒林鸡”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把花椒、椒林鸡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我们还要把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等农家乐慢慢做起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好。
鲁甸县龙头山镇重建特色民居。
“大冬天我们心里暖”
陈福庆(山西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第一书记)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山西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特困户曹六仁一家。
1月11日,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连日来的积雪尚未融化。在岢岚县城广惠园移民新村街口,我碰到了正在扫街的刘福有老人。刘福有看到我说:“福庆,又麻烦你跑一趟,老伴已经学会用电热水器了,你不用担心了。”对刘福有老人来说,这个冬天是他过得最温暖的冬天。
赵家洼村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轻车简从,来到赵家洼村,看望了特困户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问询家庭状况,了解贫困原因,寻找脱贫途径。总书记的关怀,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我是2016年3月由县人大机关派驻赵家洼村开展帮扶工作的。一年多来,我与扶贫队员帮村民下地收秋,给全村唯一的水井装上水泵,为每家房顶铺上塑料膜,和村民促膝谈心做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9月22日,赵家洼村54户115口人实现了全部搬迁,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乡僻壤,开始了新生活。
进城后,我们帮刘福有老人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每月工资1050元。加上退耕还林、光伏扶贫等政策性帮扶资金进项,一年也有三万六七的收入。和刘福有有着同样变化的还有曹六仁、王三女。王三女的两个孙子在忻州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了。曹六仁也找到了工作,一月有2800元的收入。他逢人就说,这么好的光景,要感谢咱们党和政府哩。
赵家洼村是岢岚县115个整村搬迁的缩影,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岢岚县探索整村搬迁举措。2017年已经完成96个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其余19个村将在2018年完成。
工作一年多来,我见证了乡亲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赵家洼整村搬迁之后,驻村工作队也从村里搬了出来,但帮扶工作依旧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队驻地看望我们时,勉励我们要像当年的八路军一样和老百姓处亲戚,深入农户、扶贫助困。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前不久,曹六仁和老伴住进了新居。 赵文君摄
“大家的脱贫信心一天比一天强”
余静(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在安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汪能保家中察看扶贫手册。
我是金寨县中医医院选派的驻村扶贫干部。2015年7月,当我第一次到大湾村走访时,被深山中的贫困震撼了。自此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大湾村的老百姓多干实事、多谋福利,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全村辖37个居民组921户3521人,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1户998人,贫困发生率28%。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在册建档立卡123户2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
2016年4月24日,是我们大湾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村民陈泽平家,总书记手拿《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一边念着表格上的项目,一边向陈泽平了解贫困户搬迁等支出和补贴情况。我有幸当面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扶贫体会:“这段时光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扶贫不只是经济上的帮扶,还要真心实意给予关心。”“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这句当时向乡亲们许下的承诺,成为日后我干好工作的坚定信念。
近两年来,我们围绕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重点实施了改善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扶贫光伏电站、设置公益性就业岗位、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把群众带上了致富路。以光伏扶贫工程为例,新建一座273.6千瓦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28万度,收益约28万元,同时在光伏板下种植大棚灵芝,增加了附加值。光伏电站的建成,使全村101户贫困户连续4年享受光伏分红3000元。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投资1800万元新建6000平方米集茶叶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厂,带动村里400余户茶农增收。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目前,4个安置点共安置困难群众62户201人。陈泽平一家人也在2016年春节前搬进了新房。就业脱贫方面,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公益性就业岗位,实施就业奖补政策,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村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钱包鼓了,更为重要的是乡亲们的精气神儿更足了,大家的脱贫信心一天比一天强!
陈泽平准备年货。
(本文由《党建》杂志记者郭慧、陈蓉根据口述整理,通讯员胡发伟、刘江岩、赵文君提供了相关素材。)
Copyright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海南天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琼ICP备10200053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910号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南宝路20号 EMAIL:232264384@qq.com
ICP经营许可证:琼B2-20190429号 人力资源证: 460100100074号
Powered by PHPYun.